24年刻苦钻研技艺,即墨车间工艺员用“匠心”缝制精彩人生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春燕 通讯员 王璐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我希望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一样的人生价值。”作为即墨区环秀街道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一名工艺员,张娜19岁进入公司,从一名最普通的一线缝纫工人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凭着务实、踏实和好学的态度,24年来,她逐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在服装制作领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张娜用自己的坚持、努力和细致完美地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的“工匠精神”。
择一事终一生,24年坚持诠释“匠心”精神
“质量就是生命,每一道工序都要严谨,不能有一点糊弄。”3月20日,在环秀街道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忙碌着,工艺员张娜此时正在流水线上一丝不苟来回检查,遇到问题,第一时间马上对工人进行纠正。张娜出身于即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9年,年仅19岁的她刚刚从济宁一所技校毕业,便选择了进厂打工补贴家用。“当时就想学个手艺,女孩子也比较适合干缝纫,所以就选择了这个职业。”怀着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通过公司的招工考试后,张娜进入了酷特智能的前身——红领企业,开启了她的缝纫女工之路,而这一坚持就是24年。
“那时候什么也不会,就是一张白纸,公司就聘请专业的服装制作老师给我们培训,学习了2个月下车间,一上机器,整个人是懵的,学过的理论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在回忆起刚上班的那段青葱岁月时,温和内敛的张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话语也渐渐多了起来,她说在技校时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从来没有接触过缝纫机,不会走直线,甚至经常出现机器卡线的情况。但张娜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白天机器上有工人干活,她就等到工人下班以后赶紧去练习,经常顾不上吃饭和休息,饿着肚子练习到半夜更是家常便饭,那时候的张娜就像着了迷一样,每天脑子就是缝纫机和走线。
“刚开始就是在纸上画各种图形,直线、曲线、五角星、迷宫图、花朵等等,用机器走线轧图形,最后光用过的废纸就装了几麻袋。”张娜说那时每天就跟海绵一样,不停的学习吸收知识的养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勤学苦练后,她能够单独承担缝纫工序——做西装口袋。做口袋听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得平整、均匀、美观也并非易事,张娜拿出练习基本功的劲头反复练习,后来她平均一分钟就能完成一个口袋,在工艺和效率上都是车间里的佼佼者。
坚持技术创新,“门外汉”成服装工艺专家
做一件西装需要400多道工序,渐渐手艺逐渐成熟的张娜不再满足于只会一种工序。“要做就做技术娴熟的‘多面手’”而付出肯定要比别人更多。”张娜说,每次遇到不懂的问题,她第一时间就向师傅和老员工请教,上班时间每台机器都在不停的运转,不可能有练习的时间。张娜就只能利用下班后的空档刻苦钻研、努力磨合,反复揣摩每一个工序技巧,甚至熬了好几个通宵,就这样凭着不服输的钻劲和韧劲,短短一个星期她就掌握了四十多道工序,也逐渐适应了在不同工序上的转换。不管哪道工序有人请假,张娜也能立马顶上,她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全组的产量和效率也得到更好的提高。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业20多年,我一直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张娜告诉记者,最让她自豪的一件事是参加2014年即墨区职业技能大赛,当时共有行业内50余名能工巧匠参赛,比赛规定每个人必须独立制作一件西装。张娜凭着稳扎精湛的技术,用时2个小时和200余道工序,成功夺得大赛第一名。
“工艺一直在进步,客户的需求也在变化,所以我们也要一直在学习,要不就会被淘汰。”张娜说,西装前袖山以前因为工艺原因一直是手工缝制,需要缝40多针,用时10分钟。在引进新的设备以后,在设备部和技术部的指导下,张娜第一个上机器调试学习,并在公司进行推广培训,目前该道工序已成功实现机器化生产,只用2分钟即可完成,此外还取消后袖窿、粘衬两道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张娜有一个习惯,每次逛街的时候,看到西装店她总会进去仔细看看别人的工艺,借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随着西装面料的品种日渐丰富,像金丝绒、泡泡纱等面料弹性较大,生产难度较高,为此,张娜担任了后背和里子组的工艺员,主要承担工艺繁琐、标准严格的新产品试制任务,她仔细研究面料特性和工艺流程,提出减少使用内衬让西装更舒适的命题,在保证劳动效率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方面做出了不俗成绩。
20多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张娜先后被公司任命为班组长、车间主任、工艺员等职,多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在即墨区职业技能大赛中技压群芳,成为服装缝纫工(梭织)状元,还因此获得即墨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因材施教,人员优化提高效率和品质
“人员优化非常重要,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我能做的就是把他们合理的分配在适合的岗位上,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多年的工作让张娜认识到,个人强不代表集体强,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将效能发挥到最大。作为小组负责人,她牺牲休息时间,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操作技术经验传授给班组成员,并且随时和他们沟通,挖掘出每个人身上独特的技能,给他们提供施展的平台,并引导他们在适合的岗位上做的更好。
“你看西装后背一共23道工序,以前每人一道,共需要23个人,现在只需要15个人,每个人可以干多道工序,根据自身特长来进行合理搭配,这样流水线更流畅,也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张娜说,作为部门负责人,任何工作安排都要面面俱到,提前想好方案,再进行不断的实验调整,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会做得更好。从2003年走上管理岗位,公司每次新进设备,张娜必须要第一个亲自去上机学习,这也是她多年保持的好习惯。“只有我自己熟练掌握技术,我才能去教别人。”张娜说道。
为了确保生产质量,张娜始终在心底绷紧一根弦。每天一上班,她首先要带领大家擦拭设备、整理现场,然后开始讲解工艺、样品试制,接下来她要在车间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并随时解答员工的困惑。在张娜看来,缝制就像烹饪,“油盐酱醋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炒法不同,我的工作就是尽可能让菜的火候和口味保持一致,所以要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
近年来,张娜将参加技能大赛的机会让给了组内的年轻人,她带出的缝纫工也多次获得即墨区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组内成员也有多人成长为“一专多能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张娜说,带徒弟有辛勤付出也有收获,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勤学好问的徒弟,才使自己的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春风化雨似长姐,诲人不倦是严师。”这是公司许多年轻人对她的评价。酷特智能工会主席栾淑红也介绍道:“我们公司一共只有9名工艺员,张娜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代表了公司技术的最高水平,她从十九岁就进入公司,20多年来一直坚持做一件事,这就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虽然我的岗位很平凡,但是我相信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未来我会继续干好本职工作,争取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张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