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即墨两会|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续写陆港蓝村和美画卷

2025-01-10 13:42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4231) 扫描到手机

今年以来,即墨陆港蓝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锚定做强现代优势产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等重大任务,持续“加速”“加力”“加温”,不断为即墨“西翼”腾飞和青岛北部经济“隆起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产业升级再“加速”

传统产业做强。以青岛云路先进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今年预计产值将突破40亿元,入选第三批“好品山东”品牌,先后荣获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先进中小企业等称号。青岛成信马达有限公司获评青岛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24年入选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获评全国服装百强企业,中国针织行业30强。

新兴产业做大。商贸物流产业成效显著,青岛港即墨港区获批上期所氧化铝和纸浆期货交割库资质。华骏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第三批综合货运枢纽、平急两用城郊大仓项目,成为全国百强物流企业。即发获批第三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项目,中道食材申报青岛市跨境电商优秀服务商、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项目,生鲜电商孵化基地纳入省六大类电商云仓项目。百联奥特莱斯全年人流量、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双增长”。

产业培育做优。2024年18个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全部竣工(投产),非晶合金薄带产能突破十万吨,建成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生产基地,产销量居全球首位。全力推进“全生命周期”评估项目,新签约轨道交通精密配件智能制造等过亿元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43亿元。

产业配套做好。新改扩建道路及园区相关配套工程15余项,实施蓝村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建成我区首个预制舱结构变电站。开通首条即墨西部通往青岛市区的4206公交线路,口袋公园、街头游园实现村村全覆盖,年均增绿补绿10万平方米,推动城市品质、产业配套提档升级。

乡村振兴再“加力”

链条辐射,品牌带动。结合搭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乡镇延包试点“双国家级试点”以及青岛市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特色街道发展机遇,以党组织领办共富公司和合作社、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支点,拓展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全力打造“新六产”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近年来43个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获评区级至国家级示范称号。规划环挪城水库蔬菜生产核心区,累计建成占地3000余亩的蔬菜大棚2000余个,配齐冷风库等必要设施,初步形成蔬菜“种、储、销”一体化、链条化经营体系,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成效显著。

科技引路,绿色发展。以打造“青岛市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推广“五良融合”绿色增粮生产技术,逐步推进“六化”同步,全面实现“七个百分之百”。春秋永旺合作社小麦测产每亩835公斤,提前实现“吨半粮”目标,成功迎接农业农村部和省、市领导观摩指导。

内畅外联,主动融青。着力打造“15+20+30”高效快捷交通网络,实施鳌东路等40余条道路改建拓宽工程。推进G309二期、李王路北延、站前街西通等跨区域联通工程,促进与主城区、胶州市融合互联。以青岛百联奥特莱斯广场为“圆心”,打造新零售片区8条道路及绿化亮化工程,持续推动区域农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基层治理再“加温”

民生服务更“温情”。投资2200万完成蓝村中心小学扩建工程,2024年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均居全区前列,国际陆港实验幼儿园通过省一类园验收。深入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为群众提供三甲医院的专家诊疗服务。为辖区90名失能、半失能低保人员提供居家服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持续攀升,受惠群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矛盾化解更“温润”。依托基层治理网格化体系,启用党建服务中心、综治大厅等基层治理平台载体,健全完善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调处机制,推广基层治理服务工作机制省级试点应用场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人居环境更“温馨”。5个村庄创建省级和美乡村,3个村庄打造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河道综合整治、环卫一体化及农村生活污水改造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未来,陆港蓝村将继续按照区委区政府在全区“打头阵、当先锋”工作部署要求,锚定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现代化陆港蓝村目标定位,以拼搏进取、实干为先的精气神和攻坚力,不断为青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半岛全媒体记者 华敬方 通讯员 王田义 徐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