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变“名校”,即墨中小学教育的“均优2.0”策略

2022-06-29 18:4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430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磊

    今年秋季学期,即墨城区东部和西部将有6所新建中小学投入使用,消息一经发布,迅速成为了社会热点。

    在市民热议6所新校的时候,即墨教育部门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新校’迅速变‘名校’计划”,这其中,就包括“一长两校”“学校克隆”“师资组建”等具体措施。

    对此,即墨区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有过这样的经验,目前教育资源均衡配比的工作推进非常顺利,“包括德馨小学、华山路小学,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我们也有信心,让新学校在短期内,迅速成长起来。”

    如是说来,这算是即墨中小学教育“均优计划”策略的2.0版本。

 

 “一长两校”,新校老校一脉相承

    6所新校,秋季招生。

    德馨小学校长,兼任书香小学校长;

    28中校长,兼任书香中学校长;

    华山路小学校长,兼任岘山小学校长;

    即墨二中校长,兼任岘山中学校长;

    ……

     在敲定校长的同时,学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搭建,也同步展开,从老校统筹调配的优秀干部、骨干老师、优秀教师,也在尽最大可能“克隆”出基本一致的“优质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接下来,优秀教师引进、高素质新鲜血液补充会随之而来。

    如果说,近年即墨区不断加大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保证了新校区建设“硬件”上的一流;那么,这种“学校克隆”模式的裂变,则在“软件”上成了新校老校一脉相承的有力保证。同时,也为“新校”迅速成长为“名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校”变“老校”。“新校”变“名校”

    学校裂变,意味着岗位的裂变,也意味着教师成长空间的增容。

     “在老校岗位已满的情况下,很多优秀教师,愿意到新的岗位,更高的岗位去锻炼自己。”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得到更好的激发。 

    自我挑战,永远是自我成长的最佳路径。

    近年,即墨区有360余名教师获评齐鲁名校长、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市最美教师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或许,这组数据,是即墨教育“新校”变“名校”教育建设策略,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好解读。

 

“新校”变“名校”,即墨“均优2.0”

    以教研室为纽带,以教研共同体为载体,搭建全区大教研平台,充分发挥核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校教研实效和教学水平;统一开展教学研究,实施大集备制度和学科带头人制度;统一组织教学质量分析;统一开展教育科研,共同确定研究课题…… 

    严格来说,“新校”变“名校”策略,在即墨教育系统内部,应该算不上是新生事物。 根据即墨区之前拓展的多元化办学模式,以及之前确定的“新建一所、优质一所”的集团化办学目标,学校“克隆”是即墨教育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优质学校速成之路”。

    事实上,包括德馨小学、华山路小学在内的多所名校,也都是通过这种模式走过来的。

    而最近这些年,这种做法更是频频出现,比如:将新建华山路小学设为德馨小学分校,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华山路小学快速成长为城区优质学校;华山路小学将新建下泊小学设为分校,下泊小学由生源常年流失学校迅速转变为通济街道热点学校,集团办学得到家长和社会高度认可……

    可以说,目前正在推行,而且,未来将大力推行的“新校”变“名校”策略,是即墨教育均衡化发展、均优化发展的2.0升级版。

    随着,这种做法越来越成熟,也将为即墨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毕竟,按照规划,仅2022年,即墨区就将推进47处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项目。

 

城市跨越发展的“教育困局”和“优质渴望”

    城市的快速发展,会产生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而城市的发展速度越快,这种问题就会越突出。

    随着即墨撤市设区“融青”发展,随着即墨城市的急剧扩容,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也愈发明显。

    对于每一位市民来说,家门口可以没有一家好医院、可以没有一家大超市,但是,必须要有一所好学校。

    这,就是每一位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也是城市跨越发展面临的“教育困局”。

    在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区进程中,即墨区委、区政府在统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全面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城乡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这种优先发展的理念下,即墨“均优2.0”得以强力、快速推荐,即墨教育成果也堪称丰硕。

    名校养成,需要时间。我们相信,在这种养成策略下,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教育困局”能很快破解,我们的“优质教育渴望”不会等待太长时间。